4位校长同台,探讨新高考对中学的挑战与机遇

  • 我要分享:

本文共4992字 阅读约12分钟

整理 | 张沉浮

主持人:

李立勋 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嘉  宾:

沈忠杰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

张丕学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副校长

尤为军 江苏省盐城一中副校长

孙东起 山东省莱阳九中副校长

以下内容经i黑马&火柴盒整理编辑:

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立勋

主持人: 今天的四位校长虽然来自于不同的省份,但是他们都在经历新高考。沈校长的浙江省是在 2014年启动 的新高考,是首批新高考试点省份之一,到了 2017年的时候,已经迎来了第一波的新高考考生。张校长和孙校长 的北京和山东是在 2017年的时候, 迎来第二批新高考的地区。尤校长的江苏省则是从 2018年的时候正式进入 新高考,虽然说新高考有一些调整,但江苏省还是如约而至。

我先抛出第一个问题。各位校长觉得新高考和我们传统的高考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沈忠杰

沈忠杰: 我们浙江是全国第一批高考试点的省份之一,从 2014年试行至今已经4年多时间了,两届学生也已经毕业。这4年多的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新高考对学校办学和育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归纳了一下,主要发生了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从原来的整齐划一转变为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且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浙江这几年通过调研发现,9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赞同自主选择课程,有85%左右的学生表示喜欢选课走班,愿意两次考试。

第二,从学生的学习来看,从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有选择的学习。因为这一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选择性。跟其它公布方案的省份相比,浙江的选择性是最大的,不仅学生的考试科目可以选择,考试时间也可以选择。正因为有了这样大的选择性,所以在这几年的新高考改革当中,就必然产生了一生一课表、赋分制度、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等一系列举措。

第三,学校的办学来看,从原来的千校一面逐渐向多样化、特色化转变。这一轮的高考改革,其实对我们普通高中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洗牌。一些原来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升学率很高的学校,可能没有踏准节奏,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变得不再那么优秀了。反过来,有一批学科专长的,办学有特色的学校,一下子就脱颖而出。

第四,高校招生模式来看,从以考分为主的统一录取转变为多元的录取方式。现在我们浙江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高考录取三种并行,仅以高考分数录取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而其他两种的录取比例人数在逐渐的增加,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在浙江的招生更为明显。

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副校长张丕学

张丕学: 北京今年高二年级是第一届新高考的考生,结合这两年新高考一线管理及教学的过程,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点,从学校层面来说,外在感受是教学班代替过去的行政班,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内在办学理念的变化。高考改革其实质是通过考试的改革最终倒逼学校进行育人模式的改革。既围绕“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维度进行改革和实践,而育人理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不能仅关注教学质量,更要关注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在于教师课堂的变化和实践。我觉得这才是新课改我们学校最大的变化。

北京实验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近些年在曾军良校长的主政下,在教育理念上做了很多探索,即通过打造“魅力课堂”,构建魅力教育核心理念: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孩子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孩子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孩子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孩子自觉成长。

第二点,从教师层面来说,老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做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导师。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导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教学者,变成了现在的一岗三责:教学者、教育者,管理者。

第三点,从学生层面来讲,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逐步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要善于做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

第四点,从家长层面来讲,要做一名高考改革政策的学习者和了解者,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依靠学校,高三的时候填报一个志愿就完了。家长从高一开始就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参谋,要提前了解未来高考专业录取,尤其是每个学校的自主招生规则,这块可能对我们的学校、学生、家长都是陌生的。

江苏盐城一中副校长尤为军

尤为军: 我们江苏到目前为止,新高考方案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我们省委省政府对新高考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今年 6月份,我们省委书记亲自对江苏的高校、高中进行了调研,并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因为正式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所以我们的变化好像不大。但是我们很早就到上海、浙江等地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江苏的很多中学都在拥抱新高考,积极应对新高考。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变化可能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山东省莱阳九中副校长孙东起

孙东起: 我们学校是一个县域的学校,当然也是个重点学校。自从浙江、上海开始高考改革,我们学校的校长就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非常重视。我们认为新高考与以往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唤醒每个学生的内心,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传统模式下的高考,过分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模式化再现,学生整体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出口比较少,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的指导。

这几年,我们学校也一直尝试着在这方面做突破,推进一些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措施。比如,我们的励志教育、全员育人导师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数字化教学模式、高中生学业规划等等,我们还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创客实验室、课程开发等项目,这些尝试都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给学生创设多途径的发展通道,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内心,并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主动性设计。

主持人 :谢谢四位校长精彩的发言,为我们呈现了目前新高考改革中学校丰富的生态。我总结一下,刚才四位校长提了很多关键词,比如自由选科、走班选课,包括三位一体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等。

其实在今年 9月份的时候, 就有声音提到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论,从根本上解决选拔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最终要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

愿景是非常美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位觉得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蕴含的机遇是什么?

沈忠杰: 新高考改革以来,我觉得作为县市区的县高中压力特别大。分析知名高校在我们浙江录取的模型可以发现,从 2015年开始的三年里,几所知名高校在浙江的裸分招生只占到25%左右,2018年更是降到了10%以内。在新的选拔方式下,也产生了一些所谓的超级中学,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一大批优秀的县高中。

普通县高中要产生一个清华北大是越来越难,现在出现一些高中,学生初三才开始就被招入高中就读,初中学生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高中学科奥赛,成绩还超过高中竞赛生,一些高中想尽办法抢夺区域外的尖子学生。

张丕学: 我们欣喜的看到,近几年高考结束后,学校是不允许宣传自己的高考成绩的。过去衡量一所学校,社会只关注升学率,关注考了多少北大清华,一本率是多少。近几年北京正在逐渐改变高考评价方式,比如从起点上看你的终点发展,看你的中考起点在哪儿,出口位置在哪儿,通过增长率看你的加工能力,这样每所学校都有进步的机会和可能。但伴随新高考的到来,学校还是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在新高考推进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推行力度,还有它的透明度、公正度,但这些政策因高校不同而带来政策的不同,信息的全面掌握确实有难度。

第二,要引导广大家长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观念。在前些年,一直存在学校减负、校外家长加负的现象。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裹胁在其中,我作为家长确实也有一定的压力。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期间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校的要求,真真正正地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很难的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完善对学校的多元评价体系的认知。如果大家眼睛还只是盯着最终考了多少北大清华,那么高考改革尤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改革就不可能起到真正的落实。

尤为军 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立德树人在课堂中落到实处。当然我们江苏可能和其它省份不太一样,江苏的高中一般情况下都是 “航空母舰”,每个学校每一个年基本都有上千人。实际上,还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挑战,显性的比如选课走班的编排与管理、教学场地的建设与安排、教学资源的分配、师资的配置等。隐性的是如何把立德树人的要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尽管我学校也开展形如研学旅行、到农场劳动、远足拉练等活动,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

当然,为了迎接新高考,我们也在努力,我们始终认为机遇总是大于挑战。我们认为新高考其实是一个洗牌,谁拥抱新高考,谁就抓住新高考这个机遇,就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学校一直关注上海、淅江的教育动态,经常组织人员到上海、浙江的学校学习,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和南京师范大学顾雪英教授领衔的生涯规划团队合作,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我们还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签了协议,通过考古社团,为北大的自主招生创造条件;我们还建了“空中机器人”项目,参加清华“登峰杯”、“机器人大赛”,为清华的自主招生做准备,我们还参加“双高”(高校、高中)合作共同体……我们想方设法,尽可能抓住机遇,挑战新高,赢得先机。

孙东起: 新高考带来的最大挑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及社会对高考的认识要及时转变;二是学校层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要及时转变和跟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借助媒体好好宣传新高考,特别是要引导家长认真学习了解相关的精神。就学校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深入学习新高考的相关政策。学校管理者在教育措施跟进方面也必须及时。

可以说,新高考也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机遇。首先,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这几年所做的工作与新高考的要求比较吻合。我们校长的办学理念非常超前,他在我们学校主政8年,一直在推行非常契合现在新高考精神的教育工作。其次,我们从去年正式确立了关于奥赛和自主招生培养计划,北京爱培优也给我们提供了课程帮助,为我们应对新高考的自主选拔,提供了机遇。

主持人: 各位校长畅想一下, 10年之 后我们的高考会是什么样?

孙东起: 前段时间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全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里面提到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好多东西县里的学校是做不来的,客观的条件改变不了。

这些客观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群体的观念短时间不易转变,二是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指令不易改变。许多的家长只想着孩子只要能考取大学就行,别的事不关心,他们认为我的孩子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上大学,你学校别搞些这个那个的改革;家长对教育现状的变化并不很了解,对新高考注重个性发展、多元录取的方针不了解,只认传统学习模式和考试途径。而上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多数情况下,只管下命令,并不真正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搞得很多有活力接地气的措施难以落地。

国家现在在许多领域提倡放管服。所以,我当时看完那篇文章,我就想,如果国家能痛下决心对高考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教、考、录分离,让学校真正承担起教育教学的责任,让政府承担起考试服务的职责,让各级各类高校承担起选拔录取的职责,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和能力走进他们向往的高校,这样的话,大家才能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尤为军 十年后的教育应该都能为每个学生找到合适的教育,想唱歌的唱歌,想跳舞的跳舞,每个人都能发挥他的特长和爱好,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领域里健康、快乐成长。十年后的高考能考查这些内容就好了!

张丕学: 改革在路上,虽还存在诸多需解决的问题,但总方向是对的,只要每一个层级去认真思考,都去想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未来肯定会很好,我也希望十年后通过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所有老师都能够安心、静心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上来。

沈忠杰: 我们也思考过理想的、未来的高考,我觉得选择性应该坚持到底,也希望在未来我们的选择能更理性,这是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期待高校的招生能够更加多元,能真正将高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带入高考。第三个愿望,普通高中的办学生态能更好,建立更好的教育秩序,不再有学校为让自己成为所谓的 “超级中学”而破坏另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

*本文作者张沉浮,转载请留言。也欢迎大家关注创业黑马集团教育产业号火柴盒(id:huochaihejiaoyu),触摸教育产业未来。

火柴盒【创业者】系列文章:

1. 独家 | “教育圈大佬饭局”:一顿饭敲定1个亿现金

2. 作业盒子刘夜:未来教育公司的5个终极画像

……

火柴盒【投资人】系列文章:

1. GGV的教育投资密码

2. 经纬中国牛立雄:两年后在线教育公司将迎上市潮

3. 创新工场张丽君:教育投资的一个本质、两个趋势、四个维度

……

火柴盒【商学院】系列文章:

1. VIPKID叶澜:万字解读互联网教育、英语培训和 VIPKID

2. 蓝象资本宁柏宇:教育正处于创投黄金十年,将诞生100家独角兽

……

火柴盒【政策趋势】系列文章:

1. 幼儿园上市之路走到尽头

2. 一位培训校长的自白:江苏教育“大清剿”,我的店都陆续关门了

……

更多精彩内容 可关注火柴盒

触摸教育产业未来

相关推荐

0条评论

还可输入140个汉字

发表